对慢性肠炎存在的认知误区

武汉国医堂医院

输入您的电话,专家将在1分钟内给您回电

慢性肠炎存在的认知误区,慢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疾病症。得了慢性肠炎需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而不要自己胡乱猜测,以免走入以下认识误区,耽误治疗,让病情加重。

对慢性肠炎存在的认知误区

一、乱补营养和饱食:得了慢性肠炎后,很多患者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很注意的吃很多营养品或补身体的食物,但是吃的同时也要合理健康饮食。推荐阅读:慢性肠炎病因的中医辨证分析

二、多吃素食,不敢吃荤腥:建议以腹泻为主的肠炎患者,1)应少吃纤维素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竹笋等,叶菜类也应适当控制,必要时可采用咀嚼后喝汁液吐渣的方法。2)饮食中适当增加瘦肉、鱼、蛋、蕈类等,只要不过多,不太油腻,增加荤食时慢慢增加。3)肠炎患者应少食豆制品为好。  

三、喝酒能杀死肠中的细菌:喝酒、吃辣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充血、蠕动加快、分泌增加,因此会加重脓血便、黏液便、腹泻、腹痛等症状,影响疾病的恢复。  

四、认为慢性结肠炎肯定有腹泻症状:有的患者认为肠炎患者一定有腹泻症状,自己大便干结难解,肯定不会是“慢性肠炎”。因此不理解自己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却被诊断为“慢性肠炎”。原来“慢性肠炎”的诊断是一种病理诊断,主要依据是结肠的某一段或全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轻度至重度炎症。虽然大部分慢性肠炎患者可见到腹泻,大便稀溏等症状,但有个别患者却表现为大便干结或大便困难。因此,慢性结肠炎不一定会有腹泻症状。

五、“慢性肠炎”当作“便秘”治:慢性肠炎的患者中有不少肛门坠胀、有里急后重、排便后便意不尽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大便往往并不干,多为稀溏,甚至每日大便2-3次。因为排便困难,而当作便秘服用通便药,虽然服通便药后大便会变得畅快些,但停药后症状依旧,甚至排便更加困难,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对通便药的依赖性,治疗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六、将大便中的粘液当作“肠黏膜”:其实所谓的“肠黏膜”是团黏液。“黏膜”和“黏液”虽为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黏膜是覆盖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管腔表面的一层组织,有细胞腺体、血管等;黏液是由黏膜分泌的产物,就像鼻涕是由鼻腔黏膜所分泌的一样。。黏膜和黏液在外观上是可以区别的。黏膜是有结构的组织,薄薄一片呈肉色,仔细观察可发现树枝样分布的毛细血管;黏液无色透明,有时呈蛋清样半透明,成堆或成团,没有组织结构。

七、认为灌肠是治疗慢性肠炎的最好方法:在不同的病型和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相当多的病例单独采用灌肠疗法其疗效并不明显,且症状缓解后容易复发。所以,灌肠疗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的治疗。对大部分肠炎患者,灌肠疗法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对慢性肠炎存在的认知误区,得了慢性肠炎切勿胡乱治疗,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接受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治疗过程。如有更多疑问,欢迎点击在线咨询

快速预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