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易复发

武汉国医堂医院

输入您的电话,专家将在1分钟内给您回电

胃肠息肉易复发

烧烤类食物产生的异环胺可刺激胃肠息肉癌变。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上查出胃肠息肉的病例越来越多,多是消化道的良性病变,所以不少人觉得不用担心:多观察就可以,切不切无所谓吧?

对此,专家提醒说,如果确诊是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建议尽早做胃肠镜下切除治疗。此外,胃肠息肉容易复发,切除术后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以防恶变。

胃肠息肉

超3~5毫米应切除

提起胃肠息肉,很多人都不陌生,兴许身边亲友就有查出来或是已经做了胃肠镜下切除治疗的。听说基本是良性,所以不少人觉得不用担心:切不切无所谓吧?或是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再说?如果没有恶变,不是非切不可吧?或者不必全切?

胃肠息肉切还是不切?专家认为要结合大小和病因来分析。如果做结肠镜检查,发现3~5毫米以上的息肉,一般建议切除;如果小于3毫米,形态上很难确定,可以先观察。而从病因上分析,像肠道息肉主要分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如果是溃疡性结肠炎之类的炎性息肉,一般息肉个数多,切也切不干净,不必全切,而且这类息肉是因炎症反应、黏膜水肿而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结肠炎。但如果确诊是腺瘤性息肉,虽然是良性,也仍存在恶变风险,在其未“变坏作恶”之前尽早“斩草除根”切干净,更有利于消除危险。

腺瘤性息肉最常见

癌前潜伏可达5~20年

“绝大多数胃肠道的息肉确实属于消化道的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恶变倾向。”专家指出,腺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息肉,也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癌前期病变之一。在发生恶变之前,这类腺瘤性息肉可以在胃肠道中潜伏长达5~20年不等。

据他介绍,腺瘤性息肉按危险程度高低依次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为什么有些胃肠息肉长期会癌变?其癌变的发生、发展、转移是怎样一个过程?专家解释说,人的胃肠里有很多黏膜,黏膜是由很多腺体组成的。胃肠的黏膜细胞每6天分裂一次,由黏膜细胞的染色体启动,分裂50~60次后自动凋零死亡。黏膜细胞很容易分裂,也很容易受到戴奥辛、异环胺等致癌物分子的影响。致癌物分子可与黏膜细胞发生反应,长期可使得黏膜细胞DNA变异,失去了对细胞分裂的控制,导致细胞开始无限制分裂,细胞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发生恶变,形成了癌肿。

上面提到的致癌物分子,如戴奥辛,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焚化炉、炼钢厂、工业的加热、焚烧过程或工厂的废水中等;而异环胺则主要来源于烧烤类食物或者长时间高温加工制成的烟熏肉品等。

快速预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