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疗法

武汉国医堂医院

输入您的电话,专家将在1分钟内给您回电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

辩证施治

1) 肝胃不和: 胃脘胀疼连胁,嗳气,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绪的变化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增加,胃蠕动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导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枳壳 白芍 甘草 香附 川芎),痛的严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

2)湿热中阻 :胃脘疼痛,嘈杂灼热,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治疗,方以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陈皮、甘草)。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竹叶、滑石)。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

3)脾胃虚弱: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本病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服寒药过多,而损伤脾胃,因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脾胃受损则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采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治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

4)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本病为正虚,中阳不足,寒自内生,发为本病。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治疗,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泛吐酸水者加干姜,陈皮,半夏 茯苓 防己以温胃化饮;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温胃以治酸;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络瘀阻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

快速预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