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官能症,或称胃神经症,是以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而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和神经性厌食等。多与肠神经官能症并见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壮年,以女性居多。
1.病因病理
本病以精神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而以胃的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经研究证实,精神因素致病以植物性神经失调及内分泌失调的变化作为生理基础。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类因素对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个体素质,既往经历以及患者的世界观有关机时这些精神因素均可影响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导致胃神经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失调,引起胃的运动,消化,分泌等功能障碍,而出现诸端症状。
胃神经官能症在病原菌理解剖方面没有器质性病变,但诊断本病宜慎重,因有些疾病初期病理改变并不明显,如果冒然断定是单纯的神经调节紊乱,往往会贻误病情,丧失早期治疗机会。同时体内的器质性病变也往往会成为发病因素,因植物性神经和内脏的病灶反过来也可以向中枢神经发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这就是说在甘种情况下胃神经官能症可以是器质性病变的继发症,两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响。此外,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也可遗留胃肠神经官能症。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可积年累月,发病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部症状为主,患者常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如倦怠,健忘,头痛,心悸,胸闷,盗汗,遗精和忧虑等。常见的临床类型有: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神经性厌食等,现分述之:
①神经性呕吐:往往在进食完毕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并不费力,呕吐量不多,且不影响食欲或食量,常在呕吐后即可进食,因此多无明显营养障碍。神经性呕吐还可伴有癔病的临床表现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等,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此外,呕吐也有条件反射性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种特定的环境也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②神经性嗳气(吞气症):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患者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或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尽。此病也有癔病表现,多在有人在场时发作或加重。
③神经性厌食:是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至少超过原体重的20%)和闭经为主要表现。此症在国内外有增多趋势,患者多为青春期女性,对于进食和肥胖有根深蒂固的病态心理。厌食往往出于企图节制饮食以保持体形美的动机。患者多数自觉良好,行动活泼敏捷,对自己的困境处之泰然,有的可自相矛盾地对食物保持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偷偷呕掉。在少数病例,呕吐是主要的症状。长期少食,体重极度减轻可达原体重的40~50%而呈恶病质。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湿过低,饥饿感丧失等。
3.其它检查
本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目主要是为了除外一些器质性病变和及早发现一些其他合并症,协助诊断和治疗。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和胃电图等发现胃蠕动频率变慢,节律紊乱,甚或发生逆蠕动。对呕吐物的化验可与食物中毒感染性胃炎等病鉴别,呕吐严重者须检查电解质,防止低氯性碱中毒的发生。神经性厌食重症状者可见其体重减轻,体温,血压及空腹血糖偏低;后期可针对会出现的各种营养不良的表现,如贫血,血清蛋白下降,浮肿,维生素K缺乏等进行相应的检查。
还可能借助心电图,脑电图等器械检查来与有可能和神经官能症易混淆的疾病进行鉴别。
武汉国医堂医院胃肠科是省级重点科室,是湖北省唯一一家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诊疗规范设立的专业胃肠道疾病研究与诊疗中心,是一所集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信息采集胃肠病专病特色的防治机构,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方法。
武汉胃肠医院科室中西医结合,既有中医世家研发的“秘方”,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如湖北省独家引进“美国CTS胃肠三维无痛诊断系统”,真正实现胃肠病检查不插管、不下镜,并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无痛电子肠胃镜,精确筛查胃肠癌;引进“欧姆纳米波疗法”、肠道透析疗法,独创40年国医之精粹“中西医平衡三维疗法”等专利治疗技术,形成了优越的技术特色和专业优势,被誉为“湖北省胃肠病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