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医堂医院
武汉国医堂医院的专家介绍说:胃痛通常由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若胃酸的分泌和胃壁的自我保护功能不平衡的话,胃壁便会受到过分刺激导致损伤而致胃部不适。那么,下面武汉国医堂医院的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胃痛并发症都哪些?
胃痛病因:
具体来看,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不节(洁),如暴饮暴食、贪食寒凉、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其次包括劳累过度、紧张生气、生活工作压力过大等精神情绪因素;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部分药物、应激反应、全身性疾病与体质因素影响等都可以引起胃痛。中医则认为胃痛是多种因素导致胃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胃痛的症状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常因天气变冷或进食寒冷而引发疼痛,发作时胃部常有寒凉感,采取暖胃措施后症状会有所减轻。胃痛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脘闷、暖气、大便不调等。
胃痛的症状:
1.肝气犯胃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2.湿热中阻: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得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得,口淡不渴,或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4.瘀血停滞: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6.饮食停滞: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胃痛治疗原则:
对疼痛类病证,古人多从"不通则痛"认识其发病,因而制定了"通则不痛"的治疗大法。但在具体辨治胃痛时,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之法。
临床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审证求因很重要,首先辨清病因、病邪性质,然后给予恰当治疗。邪气实者以祛邪为主,正气虚者以扶助正气为主,虚实夹杂者应邪正兼顾。常用的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都可起到"通"的作用。
在审因论治的同时,适当配合辛香理气药,可共同起到"通则不痛"的作用。但是,服用这类药物,应当中病即止,也就是说起效后即减少药量或药味数,不可使用太过,以避免伤津耗气。应按《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古训,灵活、辨证地运用通法。正如《医学真传一心腹痛》所说:"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段话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灵活运用通法的道理。至于古人所说的"胃以通为补"也是告诉我们,应辩证地理解"通"和"补"之间的关系和内涵。
由于胃痛大多是慢性病证,所以守方治疗是很重要的。但在部分患者,因体质、饮食、治疗是否妥当等因素,使病邪性质发生改变,这时就应及时改变治法、处方及用药,而不偏执一方一药,以免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就是对胃痛的治疗原则的具体介绍,相信大家对胃痛的治疗原则肯定都会有所了解,武汉国医堂医院的专家提醒您如果你有胃痛的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免耽误您的病情,对于胃痛的治疗原则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点击咨询在线专家。由权威专家在线为您解答相关疾病问题,根据病情给予专业的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提供专业治疗方案。